捣蛋鬼:快乐, 士涵,牧童
词(鬼): 灞桥(断桥)
第一轮描述:
1.十年: o
2.花开: 雨后月夜
3.薄荷: 武仲文说都是月亮惹的祸,我说,你可别妖言惑众
5.倾城: 阳春三月天,黯然销魂地。
6.牧童: 春天就在对岸
7.快乐: 苍老的浮云
8.依依: 八月的雨
9.纸烟: 你看,大萝卜横刀立马,耀武扬威
10.士涵: 罗兰每顿吃大米150克,生菜500克,每天吃两顿,猜一猜30天后他是胖了还是瘦了
部落自首灞池失败,身份老实人。
为啥你们都这么博学呢? 一轮不跑 ,就被一锅端了。我第二轮的词都省了。
其实,飞机水盆已经猜倒了老实人的词。
临近七夕,所以我就找了这一对词,断桥取相思,灞桥取销魂。可能一想到就容易暴词,就当为你们过节做个前奏吧。
末了转一篇介绍的文章,算是做学习补充:
《说文解字》中言:“桥,水梁也。从木,乔声,高而曲也。”古代乡间架木或石梁于溪涧水上以便利交通。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,有两座桥出镜频率最高,其包含的文化意味隽永含蓄,引人深思。 这两座桥,一座叫断桥,一座叫灞桥。 《汉语大词典》“断桥”条下收两个义项: “(1)毁坏的桥梁。” “(2)桥名。在浙江省杭州市白堤上。自唐以来已有此名。” 这里说的“断桥”,取《汉语大词典》第二种意思。 “断桥”本是西湖白堤上面的一座桥梁,但是现在人们对于断桥的认识,超越了桥梁本身的意义,而把它当成一个文学文化符号,看重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丰富的象征意义。 关于断桥的文化文学意义,一般而言有三种。 第一种,表示离情别意,往往与柳相提并论,因为在古代,折柳相送是离别时的标配。 “断桥无数垂杨柳,总被行人折渐稀。”(史鉴) “断桥与落叶,总是行者愁。”(王褒) “病中言别,杨柳断桥边。”(韩骐) 第二种,表示隐居与淡泊,诗句里多以竹、梅相衬。 “断桥烟雨梅花瘦,绝涧风霜槲叶深。”(陆游) “驿外断桥边,寂寞开无主。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”(陆游) “屋后有竹前有花,断桥才整已半斜。”(杨万里) 第三种,表示男女之间同心相契恩爱到老,似与七夕牛郎织女渡“鹊桥”及新婚女子“走三桥”的寓意相同。 冯梦龙《三言二拍》中有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一篇,选了白堤上的断桥作为许仙与白素贞邂逅之所在,这以后,所有关于“白蛇传”的戏剧作品均以断桥为背景。以北京京剧院《白蛇传》为例,全本戏剧始于断桥,终于断桥。第一场“游湖”,第十二场“倒塔”,这中间,断桥不断以各种唱词或者对白的形式出现,断桥成为白素贞与许仙爱情故事情节流动的推手。越剧《白蛇传》同样也是如此,白素贞金山寺力战法海不胜,灰心丧气回到杭州,再上断桥,唱一曲“西湖山水还依旧”,一种物是人非的哲学感慨油然而生:看断桥未断我肝肠断啊,一片真心付东流……两部大剧都是在冯梦龙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,而它们对象征符号“断桥”的认同和选择是不约而同的。由此可见“断桥”不是以“断”割裂情人和夫妻之爱,而是以“桥”连接情人和夫妻之心,它是恩爱之桥,是幸福之桥。可见,西湖之“断桥”并不因为“断”字的不吉利遭人远避,相反,突出了“桥”的连接性而被人接受,则这座断桥也与那些有吉祥名字如“锦带桥”“三凤桥”一样,被后人视为可以邂逅爱情的“情人桥”带来幸福的“吉祥桥”了。从白素贞开始的断桥之爱一直绵延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人们渴望爱情永结同心的情愫,丝毫不见消退,时至今日,断桥上面不断上演着求爱求婚的仪式,相信从今往后,这种仪式还将不断上演。 再说第二座桥:灞桥。 灞桥与断桥一样,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吟咏的对象。 灞水,是古长安的八水之一。所谓“长安八水”,即渭、泾、沣、涝、潏、滈、浐、灞八条黄河水系,其中最为著名的水系,是泾水和渭水。但是,最富文化意象的,应该是灞水,因为灞桥、灞陵在文学上有特殊的意义。 灞水是渭河的支流,灞桥就建在灞水之上,也叫“灞陵桥”。 灞桥历史悠久,最初为春秋时期秦穆公修建。横跨灞水两岸的灞桥地处关中要道,是秦人东出攻伐诸侯国的必经之路,因此有了“得灞桥者得天下”的说法。秦本西戎,又后起,原与中原齐楚燕韩赵魏不在同一等级,只因东周时有助周天子,故得天子口头封疆,遂名正言顺立国。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国力大增,兵强马壮,从灞桥出发一路向东,逐一消灭东方六国,最终建立秦朝。 历史的风云为这座桥增添了许多色彩。三国时候,关羽就在这灞陵桥上与曹操有一场精彩的对手戏。京戏《忠义千秋》说的是曹操喜爱关羽,千方百计想留住关羽,而关羽百计千方最终辞别曹操回到刘备身边的故事。一句“关羽啊云长”的叫板,把曹操对关羽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,而关羽则对以“丞相”称呼,不卑不亢,落落大方。曹操见关羽去意已决,就在灞陵桥边赠袍相送,关羽并未下马,以青龙偃月刀挑袍而去。 灞陵桥阻断了奸诈对忠义的牵绊。 《全唐诗》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(灞水、灞陵)的诗篇就多达百余首。古人折柳赠别,送人至此。灞桥之上,别离之情难断,所以这灞桥又被称为“情尽桥”“断肠桥”。桥在这里没有“沟通”“连接”的正常意义,而有一种反向的“阻隔”“阻断”内容在里面。它似乎在佐证一种断裂,一种从此分离与天涯相隔。 “三月灞桥烟共雨。拂拂依依飞到处。”(张孝祥) “想灞桥、春色老於人,恁江南梦杳。”(贺铸) “目断江南千里,灞桥一望,烟水微茫。”(晁补之) “灞桥杨柳年年恨,鸳浦芙蓉叶叶愁。” (苏庠) 诗文里的灞桥与现实生活中的灞桥不同,它不是连接,它是阻断,在灞桥边上生长的,不是桃红柳绿,与灞桥一并入画入诗的,一般都是烟柳,还有风雪。 历史上的灞桥,是秦人走出西北蛮荒之地挺进中原的跳板,是连接与推动,而文学意义上的灞桥,则是对连接对推动的反其道而行之。 断桥与灞桥,它们最原始的形态,就是普通的用来连接用来沟通的桥梁,但经历了时间的风霜,他们在诗词中的意境,与桥之本意相去甚远,相反都具备了丰富的文学文化意境,再没有另外的桥能超越它们了。
|